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

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

* 来源: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14-11-19 11:31:39 * 浏览: 27

案由: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是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全民阅读的号召,并把它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行动,作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如何落实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应该让阅读的价值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大意义,被全社会更多人认识、理解和重视。

在国家层面上设立“国家阅读节”,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推动和倡导全民阅读,则是唤醒全社会的阅读意识,调动社会力量最大可能地使“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从而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最关键的做法。

首先,建立国家阅读节便于更多民众立竿见影地了解阅读的重大意义。

 世界各国早已达成这样的共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能力。因此,世界很多国家都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用尽各种办法推动全民阅读。阅读节是推进阅读最好的载体。

阅读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是巨大的,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民族都非常重视阅读。犹太人就将阅读放到很崇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600万左右的以色列人,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因此,犹太人才会产生出众多伟大的人物,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等等。在美国,占总人口2%-3%的犹太人,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犹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有研究证明:犹太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是酷爱阅读的民族。

为此,许多国家都在不遗余力推动阅读。譬如,1997年末美国政府掀起“阅读挑战行动”,时任总统克林顿亲自作“美国阅读挑战行动报告”。2006年6月,葡萄牙社会党政府推出一项“国家阅读计划”。2012年,俄罗斯政府要在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制定《民族阅读大纲》,保证俄罗斯读书人数量的快速增长。

因此应该将阅读提升到建设民族共同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和营造全社会共同精神家园的国家战略高度上,重新审视推动全民阅读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此来定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国家阅读节能够最简便易行地体现这一点。

其次,建立国家阅读节有助于加强阅读的仪式感,让更多人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乃至于神圣感。

古代的教育本身包含着许多仪式,除了祭孔,甚至像读书以前要焚香净手这样的习惯,也成为不少读书人的仪式。

什么是仪式?仪式是在特定的时刻,通过包孕性强、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义的事情或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仪式作用于心灵,它唤起内心的神性,使生命能经常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简单地说,就是一定的文化通过一种固定的模式供大家重复演习。

仪式与形式的区别在于,仪式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强化共同价值,将共同的愿景在特殊的场合凸显出来,持续不断的仪式增强了向心力,让生活具有了阶段性,不断激励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形式却往往通过一定的程序,强化权威、强化权力、强化等级观念、强化领导意志,最终破坏了彼此的关系。一旦这种庆典的程序与生活本身脱节,就沦为外在的繁琐的形式,甚至将程序中的人们沦为道具,从而对生活构成负面影响。简单地说:仪式作用于心,而形式仅得其形。

仪式在塑造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立国家阅读节,就是希望我们的民族也能拥有一种仪式,让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孩子们通过这种仪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甚至认识到阅读本身的神圣,让阅读的文化、愿景被一次次强化、确认,让人们被联结在一个阅读共同体中,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于是,日常阅读生活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与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系列时间的堆积。

仪式是庄严的。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曾让多少人热泪盈眶?而阅读节,就是力图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一次次升起“阅读”这面神圣的旗帜,从而让我们以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不断得到宣传与强化。

第三,建立国家阅读节有助于营造全民阅读的热烈氛围,从而为阅读意识淡薄的人们敲响阅读的“警钟”。

阅读对于个人、学校、民族和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今天,它却已不为广大民众所重视。当一个有重要价值的事物被人们都忽视了的时候,人们一定会为自己的“心不在焉”付出代价和成本。

尽管全民阅读其实已经由各种机构推行多年,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种种数据都表明,我国国民的阅读水平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2012年发布的我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阅读图书为4.35本。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显得可怜,而这一数据,韩国是11本、法国是20本、日本是40本,俄罗斯是55本,以色列是60本。

事实上,在我国农村地区,人均阅读图书的数量还要远低于4.35本的全国人均水平。在农村,中小学生是最接近图书的人群,但据来自民间阅读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庭藏书量上,拥有100本以上藏书的城市家庭比例要高农村家庭比例近10倍,而50-100本藏书的城市家庭比例要高农村家庭比例近5倍;50本藏书以下的农村家庭多达六成以上,有15.36%的农村家庭没有一本书。

一项来自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的调查统计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倍。

有一组关于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人平均购书费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为9.8元,2008年为9.13元。而2012年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人用于购书的费用居然占到总支出的20.8%,

2012年发布的我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仅有34.9%的国民表示购买过纸质图书。

据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年出版图书达37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不足2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这值得我们反思。

我国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46万人/座,1181人/平方米;人均藏书0.27册。而联合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拥有量标准为:3万人/座;目前发达国家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则为:瑞士3000人/座、挪威4000人/座、奥地利4000人/座、芬兰5000人/座、德国每6600人/座、英国1.14万人/座、法国2.2万人/座、意大利2.6万人/座、美国3.11万人/座。

这样的状况,更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国家阅读节的价值就在于使那些阅读意识淡薄的人们,以庆典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敲响“起床的闹钟”,这是一座“警钟”,提醒人们是时候“清醒”了。每天“闹钟”响起的时候,就是人们应该振作精神迎接一天的新挑战的时候。而阅读节的“警钟”敲响的时候,就是每个人反思自己的阅读的时候。甚至,我们可以把阅读节比喻为战场上“进攻的号角”,他代表着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勉力学习去夺取胜利,也给人们警醒:如果不奋力战斗,那么将被敌人淘汰。

第四,建立国家阅读节有助于实现阅读的教育价值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事实上,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中,丰富的阅读已经被教育所抛弃,更多的学校在为了分数而强迫孩子们不断地做习题和测验考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

我们认为,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

现在,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因为不重视阅读,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智力背景苍白虚弱。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亦然。最该有文化的人越来越没文化,最该读书的人越来越远离图书,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

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阅读和终生学习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实际上,学校教育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我们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了自主飞翔。

在国外,很多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学校的阅读加以规定。例如,2001年初,布什政府曾发布过《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教育改革议案,加大阅读改革的力度。2001年11月,日本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等等。

我们也需要在学校里将阅读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在各科目教育教学中加以重视。而国家阅读节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学校进一步重视阅读,实现阅读的教育价值。

第五,建立国家阅读节能够在已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上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现成抓手。

目前,阅读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设立了城市读书节,如苏州、深圳等地的读书节已经发展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活动。

2012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有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对举办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阅读节,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0.6%,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4.0%。

在此基础上,国家阅读节的建立将会取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效果,得到聚拢五指形成拳头的合力,在贯穿全年、坚持不懈的积极倡导和研究推广阅读、开展各类阅读活动的同时,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国家阅读节,使之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有效载体,会对全社会形成重视阅读热爱阅读的良好风气有极大促进作用,得到1+1>2的效果。


建议:

1,建立将每年的928日孔子诞辰日作为国家阅读节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23日为“世界读书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据统计,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这一活动。但是,也有很多国家有结合自己国家特点而在不同日期设立阅读节的,比如法国的读书节创办于1989年,每年10月份举办。而英国将19989月至19998月是的阅读年,200818日,英国首相布朗启动“2008年全国读书年”。另外,如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全国读书节。

在我国也有一些地方设立了自己的阅读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几百个城市设立了城市读书节,如深圳、苏州等地的读书节已经发展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活动。但是,这些区域性、零星的读书节,由于时间、标准不统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和实际效果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我们国家有必要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国家阅读节,我们建议设在每年的928日。

为什么要将国家阅读节设在此时呢?原因如下:

首先,928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孔子作为在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中国人,目前没有专门的纪念节日,是不可思议的。将孔子诞辰日设立为阅读节,既有纪念意义,对于倡导社会各界尊重知识、崇尚读书也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得到世界以及全社会广泛认同,有着极强的文化感召力。这也将体现我国阅读节的民族特色、文化特征,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与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是唤醒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有效手段。

其次,每年九月份,正好是大学生、中小学生秋季开学不久的好时期。九月份对于教育界来说,则是教育新循环周期的开端,是学生升入新学年或新的更高学府的新时段。这一时期,学校往往都将对新生和升入更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动员和指导。而此时向学生们倡导读书是非常好的时机。

再次,九月下旬这一时间段距离“十一”黄金周很近,这也有利于开展阅读活动,广大国民也可以利用休闲时间进行可持续性的读书。可以开展阅读周、阅读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因此,我国可以根据我们的情况,将国家阅读节设立在928日孔子诞辰日。


2,在国家阅读节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建立国家阅读节以后,应该广泛开展以公益性为主的活动,发挥各地政府的主导性,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具体可以参考深圳、苏州等城市地方阅读节举办的有效经验。

1)政府倡导。每年的国家阅读节由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协调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有关重大事项。在各省新闻出版局设立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各项活动。政府倡导的关键是领导带头。国家领导人和各级领导应率先垂范,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阅读,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元首夫人都经常会去到学校给孩子们读书,以此彰显阅读对于教育和国家的重要性。在我国,阅读的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因此,希望国家主要领导人能在阅读节期间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担任国家阅读活动的顾问,元首夫人担任阅读形象代言人。

倡导阅读是政府的重要文化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开展阅读活动方面应该在经费上予以保障。阅读联系着文化和艺术创作、出版、图书馆、书店,乃至教育和阅读研究指导等方方面面,因此,在这些具有文化公益性的方面应该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扶持。

2)专家指导。在全国范围内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咨询、论证、荐书、演讲工作,以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3)社会参与。将承办单位覆盖到机关、工青妇等单位群体,阅读活动延伸到城市、乡镇、学校、街道、社区和企业,形成部门、县市、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联动效应。社区(包括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学校是阅读活动开张的重要抓手和基层场所,要配备必要的文化设施和阅读场所,要积极发动居民和企事业员工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让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在学校里,要探索设置阅读课程、建设学校和班级图书馆(角)、加强阅读指导等方面进行规范,鼓励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会、阅读节、读书竞赛等活动。

4)多方运作。可采取委托承办、项目外包、品牌赞助等形式,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创新运作机制。民间力量不可忽视,只有民间力量广泛阅读活动了,才能避免活动走向形式主义。有人担心设立了国家阅读节会沦为形式主义裹挟下的新一轮劳民伤财活动。事实上,政府部门要放权给民间,将活动开展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给民间机构来承办和负责实施。在阅读研究和推广上,民间的力量近些年异常活跃,因此,政府更多地要将阅读活动经费投放在鼓励和扶持阅读研究、书目研制、阅读推广等方面,支持社会、学校、企业和民间机构去参与到阅读文化建设中去。

5)媒体支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为国家阅读节造势。并在城市、乡镇、社区、学校进行通过大量海报、宣传手册、宣传墙、横幅、户外电子荧屏、信息亭流动标语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