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人是指个人或组织阅读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和载体向公众传播阅读理念、开展阅读指导、提升市民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业和业余人士。
阅读推广人,有人定义为职业,在强大的利益需求与民众混沌的渴望之中,扮演面目模糊的中介商角色;有人定义为荣誉,是商业洪流中坚守一份良知,研习不同人群的精神所需,庄重地推荐自己的所知、所爱、所信。
阅读推广人是一个崭新的社会身份,他们都有各自的职业,却不为名利,在做着一件相同的事情:告诉家长、老师、孩子哪些是最好的书,如何选择、阅读这些最优秀的书籍。
阅读推广人的别名有很多:故事讲述人、故事妈妈、文化义工、阅读指导老师、阅读活动负责人、儿童阅读推广人等不同层面的概念,在最基础的程度上,都可以包含在阅读推广人范畴之内。
社会作用
推广作用
顾名思义,阅读推广人的职责是推广阅读,传递阅读价值观念,帮助他人尤其是青少年培养必需的阅读兴趣与纯正的阅读品位,获得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他们关注市民的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建设,推动他人从“爱读”走向“会读”。他们还关注阅读公平,为推动弱势群体阅读创造条件。
凝聚作用
一般而言,阅读是一种私人化的行为。但是,阅读又有社会性的一面,这不仅是指人的存在有一种社会性,也指阅读本身需要有交流、交锋。阅读推广人通过“一对多”的组织形式,在学校、社区、机关、网络空间里凝聚成一个个探索真理、互相激励的阅读型团体。越来越多的阅读型团体的出现,是一座城市求学问道风气的直接表现,它不仅赋予一座城市以活力,而且赋予一座城市以文明沉稳的性格和超越肤浅表象的深度和高度。
塑形作用
除了在“三湘读书月”、“深圳读书月”这样的活动中进行阅读推广,还应通过经常性的阅读活动和团体性亮相,提醒他人崇尚阅读、坚持阅读,确立他人“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时尚和生命价值坐标。通过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进而塑造一座城市的新的文化传统。
下沉作用
阅读推广人在基层的阅读组织及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不足,推动阅读中心下移,真正实现了阅读走向基层、走进民间。
须具备的素养
懂阅读:自己要先阅读,并经常思考,作为一个阅读推广人,你现在读的书不是很多没关系,但是你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你难以说服其他人去阅读。
懂孩子:阅读要从孩子抓起,在培养孩子阅读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孩子。刚开始,我们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点出发。并了解孩子的某些行为背后的含义。
懂教育:第一点,要“懂孩子”,并相信孩子。他们有学习能力,能够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并负责。当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社会有义务提示孩子,给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议。父母和社会需要做好指南针的工作。
懂家长:家长如同孩子,作为一个“阅读推广人”,在阅读推广中可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家长。有些完全赞同你的,有些觉得你很荒谬的。阅读推广人不应该见前者喜,见后者气。而应该心平气和,平等对待,同时,以身作则。事实胜于强辩。对待家长,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有耐心,这件事情,不是一天、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他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学习方法
见习阶段(一到两周),初步掌握入门手册的三一阅读引导模式,自行阅读入门手册
初级阅读推广人(一到三个月),初步掌握阅读年龄的区分;初步掌握一到两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集体读书会,可探讨主题:图画书有多少种类、哪些书适合大声朗读、哪些书适合给刚识字的孩子阅读。
中级阅读推广人(一到三个月),能灵活运用最基本的几种阅读方式,基本上掌握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朗读不同的读物,尝试更多贴近孩子心灵的阅读方式;集体读书会,可讨论的主题:怎样把一本书读的更吸引人、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读物等等。
高级阅读推广人(二到五个月),能自己结合阅读中积累的经验发现新的阅读方式,并懂得如何给家长推荐适合他们孩子阅读的书籍,多用自己的语言向身边的人传授阅读的经验;和家长一起开展读书会,可讨论的主题:怎样给不同年龄的孩子读同一本书、怎样和孩子讨论一本书等等。
专家型阅读推广人引导师(无时限),尽量提高自身对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拿到一本书翻阅第一遍的时候,就基本上能判断出它是不是一本优秀的童书,适合什么孩子阅读,适合什么方式阅读,多读带有赏析文字的介绍优秀童书的书籍,如《好绘本,如何好》,订阅有书评书摘的报刊杂志,以掌握最新的童书信息。
必读书目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著)
《中国父母最应该知道的:儿童阅读100个关键问题》(阿甲徐凡唐洪著)
《我的图画书论》(松居直著)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阿甲著)
《说来听听》(钱伯斯著)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周念丽编著)
《婴儿心理学》(庞丽娟李珲编著)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伍新春)
现状和特点
国内的阅读推广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有类似于阿甲的“红泥巴”这样的纯粹大众层面的推广,推介童书,介绍阅读方法;
还有一种也是在大众层面,但是比较侧重于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像上师大的梅子涵和他的学生,还有儿童文学研究界里边的,像浙师大的方卫平,比较侧重于儿童文学的阅读和阅读方法;
还有一个领域在语文教学界,比较典型的是徐冬梅创建的“亲近母语”课题组,他们所致力的是儿童阅读的课程化,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阅读课程和配套的阅读教材,配以各种阅读活动,比较典型的实践就是在李庆明领导下的“央校”;另有学者提出“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最初的构思应该是北师大的陈晖、青岛海洋大学的朱自强;
第三个领域就是以“妈妈群体”为代表的阅读推广,像“天心阅读文化网”的亲子阅读,李静老师在子夜静思书香工作室每周一次的读书分享会和父母成长工作坊,着重书香家庭的建设。
首先,应该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当一个新的区域准备做阅读推广的时候,完全过分的依赖某个个人的能力,很难提供一套可以信服和复制的理论和实践。中国还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功的系统的阅读推广和运用的体系,显然,这个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否则会周而复始地陷入做一些表面活动的尴尬状况。
其次,随着这个阶段的结束,阅读推广人队伍的日益壮大,“浩浩荡荡”也开始变得鱼龙混杂。其实,阅读推广是入门容易精进难,开始只要拿起书来读就可以,但越到后来,越需要推广人整体素养的提升,包括儿童文学的素养、对儿童阅读的理解,对社会生态的理解,等等。阅读推广人的素质是制约阅读推广运动往下走好的最大的因素。
其三,阅读推广本来就是一个公益性很强的活动,如果以利为直接目的,就失去意义,可能还会导致这样一个运动提前夭折。
最后,也许是阅读推广的意义和价值被理解得太小,还不能全方位地获得行政部门的支持,但应该在不同地域寻找到突破。或许中国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和贫富差距的问题,所以,阅读的问题一直无法上升到社会议程的层面,但期冀接下来在一些富裕的地区会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