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代诗人中,老王家阵容强大,出现了一批牛人,王勃、王维、王翰、王湾、王之涣、王昌龄……魏晋以来,天下王姓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京兆王氏三支显赫,王昌龄与王维都出自太原王氏,但家道中落,比不上王维。
王昌龄虽然不像王勃、王维等人出身名门望族,但有个特点,好交朋友。打开王昌龄的朋友圈,李白、孟浩然、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颀、常建……都是当时如雷贯耳的大V,头像闪烁,星光灿烂。
02
不过在与这些大V成为朋友之前,王昌龄最想干的事是游历边塞。
王昌龄还在读书时就对边塞生活心向往之,以两首《少年行》作了一幅自画像: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走马还相寻,西楼下夕阴。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关柳色深。
夜闲须尽醉,莫负百年心。
27岁的一天,王昌龄把书本一扔,在朋友圈发了条消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边塞之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渡过黄河,王昌龄沿河西走廊打马西行,经玉门关一直游历至西域。后世也有学者认为他最远到过安西四镇的碎叶城,也就是李白的出生地。
当时,描写边塞诗主要沿用乐府旧题,如《从军行》《塞下曲》《出塞》等。王昌龄一路走来,饱览西陲边地风光,感受戍边将士的生活,创作出了一批流传至今的经典。看看这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的边塞诗极具画面感,大漠、雪山、孤城、烽燧、征尘、行军……而且色彩斑斓,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全诗以七言绝句写成,句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描写戍边将士的《出塞》,充满英雄主义气概,至今读起,一股英雄气扑面而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时至今日,每当人们说起国防军事,总会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来形容。后世有人甚至认为王昌龄有可能参与过戍边战斗,不然怎么会写出“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样极具现场感和细节描写的诗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年之后,当王昌龄携带浸染边塞风霜的诗稿驰骋在返回中原的路途上,大唐的朋友圈已经把他与王之涣、高适、岑参认证了一个王炸组合——“边塞诗F4”。
04
不过,刚刚完成“看看世界”心愿的王昌龄并没有急着交朋友,而是先回家去读书,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作为一枚学霸,王昌龄一考就是进士及第,但被任命的官职不大,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干了几年,王昌龄又去考难度更大的博学宏词科,成绩突出,被任命为汜水县尉,官位依然不高,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管理社会治安。
有文化的人一般自视甚高,何况小王年少成名,如今熬成了老王,依然是个科级干部,心中很是不爽,爱发牢骚,不料惹出了麻烦。
这个时期,帝国政坛发生地震,仪态优雅、风度翩翩的名相张九龄,对,就是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句的大诗人张九龄因李林甫进谗言,被贬为荆州长史。王昌龄忍不住在朋友圈发帖吐槽,结果被人举报,发配岭南。意思是,你不是为张九龄鸣不平吗?那你去他老家蹲着去。
张九龄的老家在广东韶关,当时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远非现在富甲一方的开放前沿。
历经边塞风霜,心胸豪阔的王昌龄挥挥衣袖,作别长安的朋友南下。先是来到荆州,拜会被贬至此的张九龄,然后来到襄阳,看望著名的田园诗人孟浩然。
见到老友王昌龄来看自己,孟浩然非常兴奋,赋诗《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孟夫子感叹,此去经年,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王昌龄来到岭南不到一年,遇上特赦,通知发还回京。王昌龄漫卷诗书,启程北上。来到襄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孟浩然。孟夫子很是为朋友高兴,赶紧安排酒宴。可谁也没想到,这一顿酒竟把孟夫子的命给搭了进去。原来,孟夫子那几天背上长了大疮,快愈好了,见老王被赦免回家,心中一高兴把酒喝多了,加上吃了河鲜,疮毒发作不治身亡。
为了好朋友,一向淡泊飘逸的孟夫子竟然连命都不要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已经离开襄阳,并不知道老友已经身故消息的王昌龄继续赶路,在洞庭湖边的岳阳城碰上了一个大牛人——李白。估计又是一顿海喝,辞行前,王昌龄给李白送了一首诗: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真诚炽热的感情,感动了李白。
05
回到长安,王昌龄谋了个“江宁丞”的职位。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
听说老朋友要去江宁任职,从西域回来的岑参赶来送行,作了一首《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再叮嘱老王:“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你是有才华抱负的人,一定要爱惜身体,每顿饭都要吃得饱饱的。同为有名的边塞诗人,自是惺惺相惜。
离开长安,王昌龄的朋友圈一路有人留言,住在洛阳的綦毋潜、李颀等诗人在等着留他踏花走马。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昌龄在江宁前前后后一共待了八年,所以后人把他称为“王江宁”。尽管江南杏花春雨,但朋友圈经常有人问候老王“你在他乡还好吗”?有一天,有个叫辛渐的朋友要回洛阳,王昌龄在长江边上的芙蓉楼给辛渐践行,顺手在朋友圈发了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到了洛阳,如果朋友问起我来,请告诉他们,我老王还是和之前一样如玉壶冰心般纯洁。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成为送别诗的代表作品。
王昌龄官运不佳,在江宁干到第八年时被人告了。原因是妄议朝政,上班经常旷到,被发配到龙标去当县尉。龙标,在今天湖南洪江县。王昌龄打点行装,沿长江溯源而上。
得知老朋友被发配龙标,李白特意写了首名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思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把我这颗对你充满担忧和思念的心,托付给明月,随风一起追随着你到夜郎国。
李白一向傲娇,“迷弟”杜甫写了不少诗表示仰慕,李白的回应有些敷衍,但对王昌龄却是青眼有加,恨不得自己陪着老王去流放。不过,这也不奇怪,一个是连皇帝都要亲手调羹的“诗仙”,一个是被称为“诗家天子”,堪称大唐诗坛的两座高峰。这就是大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吊诡的是,李白后来站错队参加永王李麟反叛集团兵败入狱,被判流放的地方正是他写过的“夜郎”。好在流放路上就传来特赦消息,才有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绝句。
扯回来,王昌龄到了龙标,一待又是八年。好在性格豁达,很快就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去,创作了不少好作品,朋友圈又给他送了个别名:王龙标。
06
一千多年后,当新冠肺炎病毒在中国爆发肆虐时,来自日本的医疗援助物资上,出现了一句已被不少国人淡忘了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华丽典雅,深情款款,感动了不少国人。大白话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故乡。这句诗出自唐诗《送蔡侍御》,作者就是王昌龄。
如果能在山河秀美、民风淳朴的龙标终老一生,王昌龄估计也会很乐意。但是,人生没有假设,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了,所有的繁华,所有的命运,都被卷进了战乱的旋涡。兵荒马乱之际,年过六旬的王昌龄决定回老家。
这次,诗人绝不会想到,迎接他的将是人生的惨烈结局。
当王昌龄来到亳州时,竟被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究竟为何要杀王昌龄,《唐才子传》的说法是,“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一个“忌”字,几多联想,是妒忌王昌龄的才华名声,还是猜忌什么,正史没有记载,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因“忌”杀害王昌龄的闾丘晓忘了一个事:
王昌龄是大唐朋友圈中最受欢迎的那一个!孟夫子为了陪他喝酒,连命都不顾了;李白宁愿陪他一起去流放……你竟然敢杀他?等着吧!
还真有这么一个人出现了!
没过多久,河南节度使张镐调集淮南各军驰援被叛军围困的睢阳城,闾丘晓拥兵自重,置若罔闻,致使睢阳陷落,守将张巡、南霁云等殉国。张镐以贻误战机之罪逮捕闾丘晓,准备问斩。
闾丘晓苦苦哀求:“有亲,乞贷余命。”家中有老母要赡养,请饶一命。张镐冷冷一笑:“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王昌龄的老母,谁来养?闾丘晓一听,绝望了。张镐是为王昌龄复仇而来!
那一刻,已经离开人世的王昌龄若是听到老友张镐的这声喝问,势必感到欣慰,这个世界毕竟还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无法被泯灭,比如,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