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阅读与成才》杂志2022年第一期
“十年辛苦不寻常”
《阅读与成才》:是因为不理解,还是因为陌生?
聂震宁:首先还是因为陌生。中国人的读书传统古已有之,从先秦战国以来,有很多仁人志士提倡阅读,孔子、孟子、庄子……汉唐盛世都在提倡阅读,所以我们对读书并不陌生,但对“全民阅读”却感到陌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全民阅读”说的是大家都要来读书。现在我们已经不用再解释这个名词了,上网输入“阅读”这两个字进行检索,就会出来很多关于“全民阅读”的报道。所以确实可以说,“全民阅读”从大家比较陌生、知之不多,变成了社会的一个热词,阅读学也成了当今一门显学,可以说这十多年来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但成果辉煌,有谁会不感到欣慰呢?
我本人在上世纪 80 年代写小说、做编辑,90 年代做出版社的领导,这么一路做过来,从写书人变成出书人,现在又做回了读书人,做阅读学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从“活动”到“工作”
《阅读与成才》:的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全民阅读”能有今天的成就也非常不易。
《阅读与成才》:“工作”与“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吗?
聂震宁:当然。“全民阅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一项活动,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则是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有没有做好,那是需要接受检查的。既然是工作,就应该有部署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最后还要有评价。所以很多省市都要对各地市的全民阅读开展的情况进行考评,这样的话就成为了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件事情在党委政府这里成为一个长期的工作,那就是国家战略部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件事采取长期主义的态度显示了你的追求;对于一个地方采取长期主义的做法,那就是一种境界。那么对于一个国家、社会采取长期主义的态度,就是一种战略部署,是一个带有相当明显战略目标的要求。所以如今“全民阅读”对大众来说,就不再陌生了,而是成为了“显学”,成为了我们社会一件需要长期落实的事情。
《阅读与成才》:可以说是您和其他委员的最初提案,推动了“全民阅读”这项工作的落地。
聂震宁:我在倡导上面做出了一点贡献。但全民阅读主要还是在党和国家的整体部署下,才提到工作日程上来的。党和国家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各个专业、各个方面大家提出建议、意见,然后由党中央进行决策的。“全民阅读”关乎民族的精神,关乎社会的建设,也关乎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个社会的最高境界
聂震宁:我们应该注意到习总书记在这个指示中的第二个层次,即“建设书香社会”,在我的了解当中,这是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到“书香社会”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么一句话,接着 2014 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只是一个“倡导”;然后 2015 年就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请大家注意这时候就已经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了;2016 年的表述是“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17年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又是非常具体的要求——科学普及在中国也是一件大事,因为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在全世界排位仅在中等左右,是不够的,所以要求全民阅读要加强科学普及;2018 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9 年是“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前后三次都提到了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因为 2019 年暴发了疫情,到了 2020 年就是“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2021 年又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就是把 2020 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一起来谈,在这八次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还有其他具体的要求。
《 阅读与成才》:原来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在里面。那么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书香社会”,到底应该如何建设呢?
聂震宁:“建设书香社会”有许多具体的要求,要做到“全民阅读”,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境界。我曾经写过《阅读力》这本书,在书里我把阅读的目的分成了四个方面。第一,读以致知,读书首先是求知;第二,读以致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读书要有用;第三,读以修为,为了修养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第四,读以致乐,读书感到快乐。我在讲座的时候经常说,读以致乐是全民阅读的最高境界。全民阅读是什么?有些人求知欲很强烈,有些人并不那么热爱求知。有些人读书是要有用,对上班有用,对学习有用,对升学有用,对考公考干有用,所以读以致用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而有人希望自己成长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希望自己不是“三日不读书,则言语乏味、面目可憎”的人,要读书修养自己。但是作为全民阅读,大家应该是开卷有益,感到读书快乐,才会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书香社会的要求,我觉得是最高的要求。
“知书达理”与“知书达礼”
《阅读与成才》:如果要描述一下的话,“书香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 阅读与成才》:聂老师您说得太好了。我们的社会的确不仅仅是需要懂道理的“达理”,还特别需要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达礼”,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有这种书香呢?
以数字化升级解决“乡村阅读”难题
阅读力决定学习力
《 阅读与成才》:前面提到您曾经出版过一本《阅读力》的书,我们看到您后来又出版了一本《阅读力决定学习力》的书,看来您对“阅读力”这个概念非常重视。
不要变成“成年人的游戏”
聂震宁:今天我们从“全民阅读”谈到“阅读力”,事实上,这是青少年阅读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回到青少年阅读来,要回到家庭阅读、亲子阅读来,这样也是呼应到了全民阅读。我有一个观点,可能你们也注意到了,我说全民阅读如果不能使我们青少年也跟着一块热爱阅读,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阅读的新型国民,那么全民阅读活动就变成了成年人的一个文化活动而已,它就不涉及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什么?因为阅读必须要有更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习惯的养成就要从小培养起,从青少年培养起。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我们整个全民阅读事实上推动了什么。
从前,我们想推动教育课程的改革,推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转变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转不过去”,大家就觉得再怎么转,你也得考试,考试就是条条框框地考。有了阅读以后,就不一样了,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提出了更直接的要求。现在,我们的高考出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理解。当然还要不断地改进。怎么样使得阅读理解不要变成只有一个机械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可以答案多元,这也给改卷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这个今天我们不讨论。我就说一条,如果全民阅读不从亲子阅读做起,不从家庭阅读做起,不从青少年阅读做起,就成了舍本逐末的事情。因为,如果只是工作的同志去参加一项文化活动,社区的成年人去参加一下社区的文化活动,全民阅读就变成“成年人的游戏”了。
从亲子阅读做起
聂震宁:到底什么才是亲子阅读呢?其实很多父母并不一定知道亲子阅读怎么做。带孩子睡前读一读书就算是亲子阅读了?我始终表示了一种非常理解的态度,就是读总比不读好。但是如果家长真正会领读,那孩子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一样。儿童 0 到 6 岁的阅读,它事实上是一个发展的过程。0 到 1 岁的时候,他是手敏感期,他就是需要撕东西的,他撕书并不意味着他不喜欢书,有些家长看着就懵了,就说这孩子不爱读书,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这个阶段是孩子的手敏感期。第二个是听敏感期,所以要听家长讲,他不识字,即使已经开始注意到图画了;进入到眼敏感期的时候,那是到了一岁左右了。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眼睛的视力还在发育,但听力已经比较好了,所以是听敏感期。还有各种敏感期,比如说 2 到 3 岁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喜欢这个时间读书,你就在这个时间段内安排他读书,秩序坚持下去,他就养成习惯了。像这些理论家长们未必知道,我们更多是凭借自己零散的经验来教孩子读书。
《阅读与成才》:还是缺乏专业的家庭指导。
聂震宁:俄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神经医学家巴甫洛夫,一般人只知道他的条件反射理论,其实,对儿童的发展教育他也有名言。他说——
有人问我:“孩子出生三天了,是否可以开始教育了?”
我告诉他:“晚了两天。”
聂震宁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