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作者简介
张万振:资深媒体人。河南省邓州市人,1982年10月投笔从戎,毕业于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军事管理专业,1996年7月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报--新疆经济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曾参与都市消费晨报、青年快报、北疆晨报创刊工作,任职于阿克苏日报、阿勒泰日报与新疆一国有企业。在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等媒体发表新闻、评论、文学作品300余万字,著有《岁在庚子》一书。
现服务于新疆报业传媒集团。
吴春雪,1949年3月生,山西壶关县人,1969年12月应征入伍,1991年10月副团转业,在新疆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任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2011年11月退休。
吴春雪自幼喜欢画画,1966年自学油画,1972年开始学习书法、1983年开始学习国画,先后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和国画专业,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要师从新疆玉雕大师、著名山水画家李继森和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施云翔。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军区军旅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红山路从红山公园一路向东,直抵水塔山公园一侧的虹桥,沿红山路北十六巷,走到尽头,便到了塔山花苑,我有幸拜访了书画家吴春雪先生。大概是我们都有过投笔从戎,戎守边疆的经历,以及对于文化艺术的共同爱好,聊起来甚是投机。
01
与共和国同龄的吴春雪,1949年3月生于山西省壶关县。
幼年的吴春雪非常不幸,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十四岁时没有了母爱,他跟着姐姐生活。吴春雪自幼爱画,姐姐仿佛看到了他画画的天赋,一直鼓励他自学。
壶关县因古治北有百谷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从汉代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壶关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滋养了吴春雪幼小的心灵。
著名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地处晋豫两省交界,位于太行山,浓荫蔽日、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奇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集雄、奇、险、幽、美于一体。
壶关胜景,在吴春雪的感知中就是一幅幅水墨画。
就此,带着北方人特有的豪迈和激情,吴春雪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筚路蓝缕,百折不挠,用一支画笔描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一切从吴春雪上中学说起。
那是一个特殊时期,学校基本上停课,可吴春雪酷爱书画已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第一次画巨幅毛主席像,就让全校师生称赞:真像。
其时,1966年。吴春雪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农村的学校画进了壶关县城。别人画一巨幅伟人像要价70元,而他出于对伟人的敬仰,一个星期才能够画好的一张巨幅毛泽东画像,他只收取25元的基本费用。就这样,到了1969年,他已经画了100余幅伟人像。年底,新疆军区到山西省招兵,会画画的吴春雪被特招入伍来到新疆。
虽因画画特招入伍,但吴春雪没有从事宣传专职,而是从事了军事工作,先后在连队当战士、班长,师教导队任班长、排职、副连职教员;师作训科任参谋,师教导队任营职队长和副团职队长;1991年转业在新疆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任党办主任、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和党委书记;2011年11月退休。
1972年,一直怀着画画梦想的吴春雪开始学习书法, 1983年开始学习国画,先后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和国画专业,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擅长草书,国画主攻山水、梅花。
吴春雪对新疆的山山水水有一种深厚的情感,不管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走遍天山南北,一心想反映新疆山水的风貌和风土人情,以豪迈的情怀来抒发自己对新疆的爱。他专刻了两枚“情系西域山水”和“新疆山水写吾心”印章,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美丽新疆的热爱。
徐悲鸿先生说过:“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新疆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特殊,吴春雪感到,仅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已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要画好新疆山水,不但要“骨法用笔”,还要“应物象形”,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笔墨语言,用相应的皴法表现特殊的地形地貌。
常年生活在新疆,二十年军营历练,二十年在地方工作经历,十年的退休生活,吴春雪把这片土地上的雪山草原、大漠戈壁,绿水青山一一呈现,每一幅画卷都呈现出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幽深缥缈的意蕴,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寻味。
吴春雪讲究下笔成形,笔笔入味,运用准确、凝练的笔意勾勒出躯干;继而用浓淡有度的水墨,施以丰满的韵致,诠释出“筋、肉、骨、气”四势来。如果没有胸有成竹的笔墨功夫是无法做到的,人们说他善于从远近、虚实、主次进行全方位审视,让运转变化,高低晕淡,品物浅深,皆在其中,充分反映了对大自然的审美认识。
“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吴春雪在画新疆山水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古人总结出这话语的深刻含义,摸索出一些新的不同技法。
在创作《情系昆仑》时,他运用了“皱褶皴”和“龟纹皴”画山石,使之具有粗犷、坚实和空灵之感,衬托出牧民驼队行进在昆仑山间那种坚韧不拔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创作《天山春色》时,采用了“麻柴阶梯皴”画裸岩,用“麦茬皴”画草坪,表现其质感,对前后山体用积染法使墨色递减,呈现出北疆山谷深远、层层重叠的空间感,增强了画面“气韵生动”的笔墨效果。而在创作《喀纳斯云海》时,用湿染法表现云层飘然浮动、变幻莫测的感觉,再现了自己在喀纳斯写生时,亲眼目睹一片云海的壮观景象。
02
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所讲“笔墨当随时代”。吴春雪在绘画过程中,总是想给作品注入新的笔墨语言。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吴春雪在创作《春染天山》巨幅山水画作时,满怀深情深入生活,采风写生历时两个月。
《春染天山》用大块水墨皴出天山的气势,淡墨渲染出天山的神韵,用淡彩点缀出天山的灿烂。近处,树木葱茏,流水潺潺;中景,山坡碧绿,点缀着白色的羊群,给绿色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花朵;远处,苍山云海,红日喷薄而出。
看了这幅画,使人如临其境,留连忘返,表达出他对天山的特殊情愫,无限热爱和独到的理解。画面既有传统的笔墨画石,也有他自己的现代绘画语言,“披麻阶梯皴”画裸岩,“麦茬皴”画草坪。用笔老辣有力,山石厚重结实,云海宏伟飘逸,色彩有而不重,雅面不俗,使画面给人一种宽广、舒畅、欢快的感觉。
激昂壮阔的水墨山水,大气磅礴,让人叹为观止!
吴春雪注重传承,铭记南齐画家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绘画六法,注重用传统笔墨、线条、墨色和色彩,重视骨法用笔,把几十年的书法用笔功力运用到绘画中。
清华美院导师评价吴春雪用笔老辣,线条有金石味,与他有多年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他努力注重传统的绘画技法,如《风雪帕米尔》用传统笔墨描绘了一幅十分壮观的雪景。在帕米尔高原漫天飞雪中,有一队队不畏艰险,勇敢生活在高原的塔吉克人,反映了他们的坚毅、刚强和自信。
清华大学的画界同行评价说,吴春雪在注重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习运用张大千的泼彩、陆俨少的线石、黄宾虹的点染、傅抱石的散锋和李可染的积墨和写染,创作落笔成形、落墨成趣、润翰春雨、干裂秋风、浓而不艳、淡而不薄、轻而不浮、重而不板、密而不堵、疏可走马。
03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的中国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隋唐时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青绿、金碧、水墨、浅绛、没骨山水等画法。
在“水墨”和“青绿”之间,明董其昌把王维和李思训分别作为南宗和北宗的代表,提出“崇南抑北”的思想,认为水墨山水属于南宗,是画家的“顿悟”和才情的表现,青绿山水属于北宗,只能靠“渐识”而得。
而在当代,青绿、水墨、浅绛等并行,各展所长,山水画创作经历了各种探索和创新,显示了中华伟大复兴时期的文化共融。
山水画的实践与创新,创作理论和构思理念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走具自已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绘画语言的路子。
吴春雪用作品展现对新疆的热爱,抒发对第二故乡情感的方式也非常特别。
2015年,与共和国同龄的吴春雪与老伴迎来66岁,在老伴6月6日生日当天,他用166幅书画作品在乌鲁木齐南湖美术馆举办了《情系天山—吴春雪书画作品展》。展览作品中,有丈六2幅、丈二6幅、八尺12幅和六尺25幅,展览规模大、大画多,品种全,内容丰富。
大画有空间有层次,视之有一望无际的天空,人们仿佛看到“三千里驿站与亭台,八千里疏云和淡月”。在人们看来,格局大,内心就会宏阔,精神就会逍遥,灵魂就会奔逸自由!有大格局,才会成就人生的大气象,大意境,大趣味,画品意境之妙自在其中了!
新疆美协主席邓维东在致辞中说,“吴春雪先生为我们新疆的专业画家作出了榜样”。观众反映,吴春雪的山水画笔墨扎实,气势恢宏,构图大气,气韵生动,新疆山水气息很浓。
看吴春雪的作品,妙在一个大胆上面,而且笔墨的色彩与绘画的技巧也是非常有个人特色。作品不拘限于传统的风格,而且非常重视自己笔下的绘画骨法与用笔,堪称新疆真正的绘画“内功”大师!
细品吴春雪的作品,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非常浓烈的个人绘画风格,而且笔下透露着对祖国大地爱得深沉的感觉。构图有疏有简,看着感觉是简单的几笔,背后却有着无比强烈的深意。这让行家里手感到吴春雪对于绘画色彩的驾驭与笔墨的用法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
吴春雪编撰的《中国书画的题款和钤印》一书和《浅谈中国画的特点》《在传承中探索新疆山水画》《画山水画四部曲》《浅谈现代山水画画云法》《闲章不闲》等论文,以及多幅作品分别在《新疆日报》《中国书画函授报》《新疆老年书画报》上连载和刊登。在他具有个性与情感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一个艺术家追求梦想的人生之旅。
04
牛是中国的12生肖之一,排名第二。
1949年,那是一个牛年。2021年,牛年再现。
72岁吴春雪和老伴都属牛。那个当年画伟人像的小伙子,与那个工人家庭的女孩子牵手走过风风雨雨几十年光景。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
在吴春雪看来,牛是人类伙伴,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温顺纯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碌不居功,皮毛骨肉全有用,生为人类负出,死为人类奉献。
牛的精神,可歌可赞!2012年辛丑牛年,牛年画牛,牛年抒怀。祖国强大,繁荣富强,太平盛世,牛气冲天,民富国强,可歌可赞!
吴春雪画《百牛图》以做永久记念,画幅长18米,宽0.62米,共画名种牛102头。牛的种类,有耕牛、奶牛、水牛、牦牛、野牛;牛的毛色,有黄牛、红牛、黑牛、白牛、花牛;牛的姿态,有站牛、走牛、奔牛、抵牛、卧牛、低头牛、仰头牛、回头牛……前拥后仰,左顾右膀,百牛百姿,不重复,不重样。
吴春雪的女儿、外孙女和孙子都属鸡。吴春雪所画的鸡,吉祥、神圣,象征着幸福、和平,将亲情、友情、爱情藏于画中,以鸡喻人。《百鸡图》长13点8米,宽0.62米,共画鸡100只,其中大鸡72只,小鸡28只。百姿百态,各不重复。大大小小的鸡,或昂首挺胸,或温顺垂头,或追逐戏、或自娱自乐,画面清新明快,散发着温馨祥和的气息,仿佛使人置身于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中。据说,立意、采风、准备月余,起笔八天,一气呵成!
05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印,正化为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7月10日,于塔山花苑玉雪斋画室,吴春雪感言:笃定新起点,倾情写新疆。
“2021年7月7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布我为2020年度中国美术家协会新会员。美术界都知道,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也是我几十年的愿望,奋斗目标,也是我的终生夙愿。我经几十年的刻苦学习创作,多次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经新疆美协申报,中国美协审核、公示、复议,我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终于成功通过。
“兴奋之余,我认真思考,加入中国美协,不等于绘画能力的提高;加入中国美协,不等于绘画水平的增长。入会是愿望,是夙愿,是目标,但不是目的。我要把入会当作绘画创作的新动力,新起点,进一步向传统学习,向老师和同行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使自己的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努力创作更多更好作品,不负中国美协会员这个光荣称谓。
“为祖国歌唱,为山河留影,是美术工作者的责任。新疆地域辽阔,地貌丰富,有天山、昆仑山、阿勒泰山,戈壁、沙漠、胡杨、湖泊、草原,五彩滩、五彩湾、摩鬼城等,这都是绘画创作的好素材。
“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50多年,走过天山南北不少地方,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新疆的山山水水,我爱新疆瓜果飘香。我要珍惜可贵的有生之年,笃定新起点,倾情写新疆。力争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歌颂新疆,宣传新疆,向老师和朋友们汇报,为文化润疆做出更大的贡献。”
……
吴春雪艺术人生
1966年到1969年,自学油画创作毛主席像100余幅;
1969年12月;因绘画特招应征入伍;
1971年;参加陆五师美术创作,作品《冬练》参加新疆军区美术展;
1986年,书法作品参加新疆军区书法展获优秀奖;
2006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国画专业,均评为优秀学员;
2006年,国画作品《铁骨迎春》入选新疆美协优秀美术作品展;
2006年,书法作品入选新疆书协第五届临书临印展;
2007年,书法作品入选新疆书协第六届临书临印展;
2007年,国画作品《雄鹰》入选新疆美协庆祝80年建军节美术展;
2007年,加入新疆书法家协会;
2008年,加入新疆美协家协会;
2010年,巨幅国画作品《西域天山》和《大漠胡杨军人精神》被新疆军休中心收藏悬挂;
2012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评为优秀学员;
201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春雪山水画集》;
2013年,巨幅国画作品《为军旗添彩》和《为党旗增光》被新疆军休中心收藏悬挂;
2014年,巨幅国画作品《春染天山》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收藏悬挂;
2015年,在乌鲁木齐南湖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
2015年至2016年,曾三次应邀在乌鲁木齐广播电台做客《艺术人生》现场直播;
2017年,国画作品《胡杨群鹿图》被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收藏;国画作品《果子沟天堑变通途》被中国美协和新疆美协入选在北京中国美协展览,并在太原、郑州巡展;
2019年,国画作品《朝阳》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美丽黄河口”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获入会资格奖;《生生不息》在中国美协主办的“新时代·新意象-2019首届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中入围;《门外青山翠紫堆》在中国美协主办的《“重温经典”第四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双年展中入选;
2020年,国画作品《生生不息》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邮驿站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入选《春雪》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入选;
202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