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作者简介
张万振:资深媒体人。河南省邓州市人,1982年10月投笔从戎,毕业于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军事管理专业,1996年7月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报--新疆经济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曾参与都市消费晨报、青年快报、北疆晨报创刊工作,任职于阿克苏日报、阿勒泰日报与新疆一国有企业。在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等媒体发表新闻、评论、文学作品300余万字,著有《岁在庚子》一书。
现服务于新疆报业传媒集团。
01
“字如其人。”
一见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理事、吐鲁番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王培明先生,就自然而然的想到刘熙载所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姜夔所说:“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横竖者,所贵长短合宜,坚实有力。撇捺者, 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由之状。弯钩挑剔者,字之步履, 欲其深实。”
认识王培明先生有五年时间,一直想写写他,可每一次提起笔,竟然不知道怎么写才能够表达出“字如其人”几个字。
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先生对书法的执着,虽年逾古稀,仍求索上下,不畏险途。
02
王培明先生1940年8月出生于安徽素有“书画之乡”美誉的萧县。上世纪六十年代支边来到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曾当过教师、秘书、县委办公室主任和县政协秘书长。
萧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这么说吧,这个地方自秦汉起就为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原文化、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汉文化、孝道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诞生了宋绘、龙城画派。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萧县书画,古称宋绘,萧县书画形成独有的萧县现象,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自秦汉起就为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萧县书画对中国画·水墨写意情有独钟,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其特征。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出现。萧县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国画之乡”,有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书画队伍,在这片土地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可施丹青。
由于在家乡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1985年,王培明报考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设在新疆师范大学的分校,开始系统地学习书法。从师李鸿仪,又深得柳倩、桑介吾、刘炳森、欧阳中石、何应辉等著名书法家的指点。
王培明自幼深受家乡书法艺术家们的熏陶,学书从唐楷人手,兼及篆、隶、行、草,直追二王,旁涉唐、宋、元、明、清诸代名家,尤其对《兰亭集序》和王锋的行草产生极大兴趣。2006年先生便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专修行草书的临帖和创作。2009年又毕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老年斑,其时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形成了俊秀洒脱多变的艺术风格。
王培明砚田耕标一写就是几十年,被誉为“托克逊县一支笔”。其书法艺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刚刚复兴时就已声名远播,享誉新疆书坛,为大众所熟知。
03
黄庭坚云:“世人竟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在王培明看来,王羲之的字,清风出岫,明月入怀,遒劲媚逸,萧散平和,与他的品性直接相关,他一身正气,清廉做官,关爱百姓,乐于助人。他的《兰亭》深入民间,由来已久,面貌为大众所熟悉,如要在其中脱俗而写出新境殊为不易。为了蜕化驱壳,跳出樊篱,则就难上加难。他人乎其中,抉微探奥,从无砚干。
接触王培明时间久了,每一次看他书写,就让人感悟着:书法与人生何其相似乃尔,铺上宣纸一张,婴儿啼哭而至。起笔落墨开场,落款盖印而止,其过程与感受书法者身临其境便可知晓。
王培明神领怀素“写蕉叶”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练习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妍美流便、秀美遒健、飘若游云,娇若惊龙的风格,使他如痴如醉。为了真正掌握王字的真谛精髓,他不仅熟诵帖子,还深入解析文章思想内容,把握书法家当时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消其形、追其神,拿其章法笔意。寒来暑往,反复临写《兰亭序》300多遍。传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勤奋好学,写秃的毛笔堆成小山!洗砚池的水染成黑色!
退休以后,在通往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王培明同样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将业余时间交给了书法,他每天一有空闲就练字,送走黄昏,迎来朝阳。王培明将将赋闲变成了繁忙,将浓酒美食的应酬变成了大气十足的书法艺术品。写《兰亭》他悟出了“二王”笔法,雅俗共赏的行书字法。
王培明墨海泛舟六十余载,形成独自的风格:或飘逸儒雅,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或磅礴险峻,如长河波涛,似纵马驰骋草原。其行书流畅自然,其草书之妙,如清风出岫,清雅悠长。学在勤中得,几十年的锤炼钻研,王培明的书法浑然自成一家。其字方正不阿,大气浑厚,写对联写大字,震慑人心,为大众喜闻乐见 。
就是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艺坛耕耘,不知疲倦,不随风不跟风,不变形,不夸张,在传统碑帖中讨生活。他多次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学习,其书法作品在全国优秀学员中荣获三等奖。尽管导师比他年轻,他放下长者架子,甘作小学生,虚心上进,草书临写王铎法帖,得其要旨、笔意、不浮于表,与书道同仁大胆切磋,从而完善自我,写出自己的草书风格。
04
书一人生,法一世界。它有进有退,有静有动。在王培明看来,人生,要有书法者的静心,恒心和毅力,有冷静处体会、享受其中的苦与乐。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培明先生终于在“首届中国老年书法大展”和“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中亮剑折桂,接二连三入选得奖,凭籍连绵大草为书坛所熟知。
王培明草书继承了王觉斯的大气磅薄,汪洋恣肆,其线条若盘钢曲铁,功力深厚。通过入选中国书协展赛面被书法艺术界广泛赞同认可,这的确令人肃然起敬。在故纸堆中王培明先生如蜜蜂采蜜,从而为其书法放眼全国走出新疆进人佳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退休的老年人中,凭借自身实力,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在新疆尚属特例,我作为朋友同道着实为其高兴击节叫好。这是他锐意进取的结果。我想对于步入老年的书法艺术家也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
闲暇之余,他积极投身到书法艺事的活动中,为新疆组织过“白粮杯书法大奖赛”。1997年,创建了托克逊县书法家协会,筹办了“97年庆香港回归书法展”。王培明先生为书展书写的大型作品“香港回归,神州添彩;一国两制,史册增辉”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在香港回归日播放,在新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托克逊县书法协会主席,吐鲁番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在艺坛他是一位老将,一位焕发出青春光彩的老将!表现在他不知疲倦,系走活动,为书法活动尽职尽责。县城虽小,书艺事大,在他的周围书法氛围如坛坛美酒浓香醉人。
王培明先生倾情大草,早年醉痴兰亭,其间多次赴内地寻访名师,谦虚内敛。他乐观向上的性格,实为业内人士所称道。1999年他荣获自治区“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实至名归,这是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与大众对老人家的最大认可。
05
随着王先生在书法事业上声名日隆,求墨宝者络绎不绝。王先生淡利重义,仗义疏财,不嫌劳累满足众友所需,这种慷概在圈内少有。他认为大家喜欢他的字,喜欢祖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他就是最大的幸福。他默默无闻愿作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就是王先生的可贵之处和令人敬仰之所在!对于王先生从政多年现退休赋闲,项平愿了,陪伴他的是橱架上大量书籍和废纸千张的书写。
老伴更是一位热情好客知书育人的园丁,从年轻时的红袖添香到老年的呵护相伴,再到牵纸砚磨的默契配合,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和对老伴培明先生的敬仰。这就是王培明先生的幸福之家,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家!
王培明说,书者为人,要像草书般的激情,行云流水,意至笔随,灵活多变,大气宏阔;要像楷书般骨气,堂堂正正,一丝不苟;要像隶书般的含蓄,藏首掖尾,端庄持重;要象篆书般的质地,古朴典雅,质朴意拙,象物形体,淳真无邪。
书法与做人当善始善终。最后题款字,注脚本意,以延精神,盖上印章便可大功告成。作品熟好熟差,心中自知,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王培明的艺术人生
王培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理事、吐鲁番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1940年8月出生于中国书画之乡---安徽萧县。原名王蕴明,字旭曦,号圣泉居士
先生自幼深受家乡书法艺术家们的熏陶,学书从唐楷入手,兼及篆、隶、行、草,直追二王,旁涉唐、宋、元、明、清诸代名家,尤其对兰亭集序和王铎的行草书产生极大兴趣。2006年先生便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专修行草书的临帖和创作。2009年又毕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老年斑,其时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形成了俊秀洒脱多变的艺术风格。
从师李鸿仪,又深得柳倩、桑介吾、刘炳森、欧阳中石、何应辉等著名书法家指点。培明先生自幼深受家乡书法艺术家们的熏陶,学书从唐楷入手,兼及篆、隶、行、草,直追二王,旁涉唐、宋、元、明、清诸代名家,尤其对兰亭集序和王铎的行草书产生极大兴趣。
2006年先生便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专修行草书的临帖和创作。2009年又毕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老年斑,其时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形成了俊秀洒脱多变的艺术风格 。其书法作品2007年9月,入展首届老年书法作品展览并被收藏。2009年11月,书法作品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云南青、文联主承办的“华坪金达”全国书法作品大战中入展并获奖。2010年5月,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
王培明先生的书法作品颇受大众乃至国际友人的喜爱并争相收藏。书法作品被收入《八卦杯国际书法大赛获奖精品集》、《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选》等专集中。传略辑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书画名家签名玲章艺术总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