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锻造国之重器的“功勋之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外部压力巨大,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来维护新生的共和国。
从此,可可托海,这个位居祖国版图西北角,隐藏在阿尔泰大山深处的“神秘之海”,开始了它隐秘不为人知,但永载史册的传奇之旅。
上世纪50年代末,国际政治波诡云谲,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援助项目停滞时,国外媒体断言:“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
然而,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破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成功爆破第一枚氢弹。
鲜为外界知道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来自可可托海;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来自可可托海;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同样来自可可托海。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多的时间,苏联用了4年时间,法国用了8年多,我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些成绩的取得,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功不可没。
成袋的矿石从可可托海南下,作为战略资源的锂、铍、钽、铌等在保密工厂中提炼,再到下一站,与其他金属融合,制成合金,被锻造成零部件,装配在核武器、火箭、卫星、导弹以及其他重要产品上,成为铸造大国重器不可或缺的要素。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从天空传来。多年之后人们才得知,“东方红一号”卫星使用了可可托海提供的铯!
这就是可可托海得名“英雄矿”“功勋矿”的由来,为我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事业和军事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很多年里,可可托海人也只能从零星消息中了解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成就。他们唯一确信的就是,这是一项在中国无可替代的工作。
被誉为“可可托海传奇”,曾担任可可托海“8766”选矿厂副厂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讲过这样一件事:若干年后,他到北京参加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会议,不少院士知道孙传尧曾在可可托海工作,便告诉他,当年在自己手中提炼为锂、铍、钽铌的矿石就来自可可托海。孙传尧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搞了半天的东西都到你们那里去了。”
撑起国之脊梁的“精神之海”
在从富蕴县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功勋矿山”四个字巨大醒目。当地人很自豪地说:上世纪60年代,我们为国家偿还了所欠苏联外债的很大数额!
这是一段沉重屈辱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往事。
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专家,要求我国限期还债。据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中国需要向苏联偿还本息共计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的债务。
当时我国工业尚在起步阶段,只能用农产品来偿还。以农产品还债,何时才能还清?
中央研究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既可以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生活困难,又可以加快还清债务的进度。
1961年初冬,当时的国家重工业部接受了向苏联出口矿产品的艰巨任务,立即向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发出全年生产抵债矿产量的指令。最终,向苏联出口锂、铍、钽铌等稀有金属矿产品的任务落到可可托海矿务局的肩上。
可可托海矿务局领取任务后,立即召开誓师大会,提出了“大干苦干四十天,提前完成保出口任务”的响亮口号。
由两百名思想好、有经验、能吃苦的青壮年党员和先进员工组成“采矿营”,身背牛皮口袋,手拿镐头和铁锨等工具,奔赴采矿点。那正是国家最艰难的时候,粮食供应严重短缺,而入冬后的可可托海,气温降至-40℃。
在可可托海地矿陈列馆有这样一幅老照片:两名工人尽力将装满矿石的手推车推上一个小坡,旁边的雪地里摆放着一幅毛主席像。
那个年代,没有加班费,也没有升职激励,每天奖评时就给工作出色者一面红旗。就是这面红旗,能让所有建设者愿意献出一切。比如装矿车时,驾驶员是要下车的,因为矿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会把驾驶室压塌,但有驾驶员为了快一点,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不下车。一句话,尽快完成“保出口任务”。
可可托海一共为国家偿还了多少外债?
《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给苏共中央的信》中这样记述:
“到1962年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价值21亿新卢布……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矿产品和五金价值14亿卢布,其中重要的有:锂砂10万吨,铍砂3万4000吨……钽铌砂39吨……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而上述锂砂、钽铌砂的全部以及铍砂的大部分产自可可托海“三号矿脉”。
四年之后,当中国宣布毫无外债之时,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可可托海为此付出了多少不计代价的努力。这样的感动,在可可托海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
在可可托海镇通往铁买克乡气象站的一处荒坡上,有一片不为外人所知的坟茔,当地人叫做“8859”。
这里原本是“8859”选矿厂,后被建好的“8766”选矿厂取代,慢慢变成废墟,离此不到100米的荒坡成了一片坟冢,长眠着可可托海的建设者。
这个地方,是可可托海人心中永远的痛。
由于条件有限,工人们在采矿、开山采石、凿岩、爆破、挖掘隧道作业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接触到了粉尘,患上了矽肺病。
著名地质学家邹天仁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那些被矽肺病夺去生命的建设者:“当时的开采条件很差,比如用风钻的时候粉尘非常厉害,很多工人在长期吸入粉尘后,就得了矽肺病,最后丢了生命。”
矽肺病往往伴随着结核病,患上这一职业病的职工死亡率极高,而且这种职业病对患者来说极其痛苦。
可可托海矿务局有一组不完全的记录:
1959年至1985年,查出各期矽肺病患者202人,治疗矽肺病人合并结合者,占32.4%。死亡矽肺病人合并结核者,占72.2%。”
这一数字,令人沉痛震撼。
80岁的老矿工艾达尔汗·恰勒哈尔拜说:“在矿洞里的工人才是最值得有功勋的,很多人得了矽肺病,有的人开刀把肺拿出来,肺都能立起来。”
2014年,选矿厂最后一位矽肺病患者木拉提老人在可可托海镇医院辞世。与那些矽肺病矿工一样,他的墓地也安葬在“8859”那面向阳的荒坡上。
可可托海令人高山仰止的传奇,是老一辈建设者们用生命奠基而成!
除了因罹患矽肺病去世的建设者,这里还长眠着在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建设项目中,因遭遇塌方集体献出生命的烈士,十三个人被合葬在的一个墓坑中,墓碑上赫然刻着“烈士永垂不朽”。一位五十年前水电站建设的设计者再次回到故地,留下一首那时的诗句:“赳赳雄狮出塞关,现场设计为方向。英雄目下无艰难,不亮明珠誓不还。”据统计,可可托海共埋葬了700多位建设者的忠骨。
当一拨拨游客鲜衣怒马,流连于可可托海钟灵毓秀的山水之间,或许不会探访此地。但请记住,“8859”有片寂寥荒芜的坟茔,这里埋藏着可可托海真实的传奇与伟大。
可可托海,这片掩藏在阿尔泰大山深处的“神秘之海”,不仅蕴藏着不可替代的国家宝藏,而且镌刻着不能遗忘的国家记忆,更是一片深邃丰饶、能量不息的精神之海。
主编:程万里 陆开武
作者:李敬阳
出版社:新疆文化出版社
定价:57.00元
主编:程万里 陆开武
作者:张新荃 李敬阳 陆开武 李振翔
黄兴 任江 许爱云
出版社:新疆文化出版社
定价:68.00元
shuxiangtianshan
购书者|扫码支付
电 联|1360997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