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向西流

大河向西流

    详细说明

    作者介绍

    陆开武,媒体人、出版人、阅读推广人。曾任都市消费晨报社总编辑,现为新疆书香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创作有历史人物丛书《遥望西域》,主编《神奇的可可托海》文旅丛书、大型广播剧《向总书记报告》等众多作品。


    说起大江大河,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也很自然,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无不是朝着东方一路奔腾而去。但在中国的新疆,却有这样的两条大河,自东向西流去,甚至流出了国门。一条,叫做伊犁河,另一条,叫做额尔齐斯河。


    今天,我们就对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一探究竟。


    流向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西南坡,源头就在富蕴县,汇合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后成为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奔流而下,流经富蕴、福海、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等县市。


    额尔齐斯河全长2969千米,在我国境内546千米,流域面积5.7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多达119亿立方米,水量仅次于伊犁河,居新疆第二位。这两条大河一路滚滚向西奔流。不同的是,伊犁河注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则走得更远,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在汉特·曼西斯克城附近注入鄂毕河,最终流向北冰洋。


    据地质学家研究,额尔齐斯河的形成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一路向西的原因是,额尔齐斯河位于阿尔泰山南坡山前地带与准噶尔盆地北缘,由于盆地从东南向西北倾斜,所以额尔齐斯河流域沿着东南——西北断裂线一路向西。


    中国史书对额尔齐斯河早有记述,最早叫作“多逻斯川”。元代,额尔齐斯河在史籍记载中先后有过“也儿的河”“也儿的石河”“也里的石河”“额尔的失水”等名字,发音基本上差不多。


    清代徐松在《西域水道记》对额尔齐斯河的名字做过解释:“准语额尔齐斯,遒紧之谓。河流湍急,故名。”“准语”,其实就是蒙古语,明清时游牧在北疆的主要是蒙古准噶尔部。水量大,水流湍急,说的很是明白。


    长春真人丘处机在觐见成吉思汗回程途中写下过一首关于额尔齐斯河的诗: 


    金山南面大河流,

    河曲盘桓赏素秋。

    秋水暮天山月上,

    清吟独啸夜光球。


    如果你来到可可托海,往东北方向约走5千米,便进入了额尔齐斯河谷,当地人称之为东沟。


    实际上,这里是额尔齐斯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喀依尔特河。河水从雪山上一路奔腾而下,到了这里,突然变得温柔妩媚起来。有人说是横亘河间的巨石缓冲了湍急的水流,也有人说是额尔齐斯河在即将冲出山涧时在此低眉徘徊、依依不舍。


    河水水量不大,十来米宽的样子。河水蜿蜒而来,清澈幽蓝。两岸生长着上百种杨树,有额河杨、胡杨、苦杨、银白杨、青杨、黑杨以及白杨等品种,因而额尔齐斯河谷有“杨树基因库”之美称。尤其是欧洲的黑杨,因数量极少,尤显珍贵。


    河岸两边,数十座巨大的石峰突兀而立。这些气势宏阔,拔地而起的花岗岩山峰,形成于2.08亿至0.65亿年之间,是阿尔泰山最具区域特色的典型地貌之一,多呈钟状、拱状、锥状,且几乎完全呈裸露状态,如石钟山、石柱山等。 


    阿尔泰山的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它不仅是盛产稀有金属矿和宝石矿的伟晶岩脉的母体,同时也在额尔齐斯河的源头地区,形成了令人惊叹不已的花岗岩地貌景观。


    额尔齐斯河所流过的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除了全国最大的稀有金属矿——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还有全疆最大的铁矿——蒙库铁矿,全疆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全疆最大的镍矿——喀拉通克铜镍矿,全疆最大的铅锌矿——科克塔勒铅锌矿,全疆最大的钼矿——索尔库都克铜钼矿。


    把富饶的矿产资源勾勒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金山银水”,实至名归。


    消失了的航道

    额尔齐斯河水量丰富,河道平阔,干流在富蕴以下宽达200米以上,有的河段宽度超过1000米,这为发展航运提供了条件。


    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夏季常有来自俄国(苏联)的货轮沿额尔齐斯河逆流而上,抵达中国境内的布尔津。


    据《新疆图志》中载:光绪八年(1882年)中俄分界后,俄国人于斋桑湖顺额尔齐斯河北行,其轮船溯河而上直达阿尔泰山前。另据《布尔津县志》记载,经阿尔泰办事长官帕勒塔批准,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月,从斋桑湖经额尔齐斯河到阿勒克别克河口中国边境定期轮船开通,俄国贸易通过斋桑城达额尔齐斯河河流域。民国三年(1914),塔城统领张鸿涛电告:“去岁斋桑至阿尔泰河路俄人已开通轮船直入阿境,距承化寺只两站路程。”《新疆大记补编》记述:“承化寺西南行两站布尔津河,为与俄人通商商埠。”承化寺,就是今天的阿勒泰市。


    1950年,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布尔津码头迎来建设高峰期。那时,布尔津码头的数量增加到了4座,码头总长接近200米,同时配有3.5吨和7.5吨的吊车各一台。


    1953年,布尔津转运站成立,拥有卡车、船舶数量最高时达到170余辆和35艘。


    1958年,中苏双方磋商签订了《中苏相通河流商船通航协定》,我国为适应对苏航运需要,自治区交通厅从上海等地调来修建船舶技工及管理干部,正式设立布尔津船厂,成立了内河航运队,促进了新疆内外航运的快速发展。


    航运的发达,与阿尔泰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尤其是采自可可托海的稀有金属矿石。每逢汛期,逆流而上来到布尔津码头的轮船,从苏联运来大批的采矿设备和生活用品。顺流而下出境的轮船则装满来自可可托海的绿柱石、锂辉石、钽铌铁矿石。


    当时的布尔津县成为了新疆同苏联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之一,同时也是新疆矿产品出口的重点地区,每年矿产出口任务占全疆出口额的80%以上。据资料统计:1955年共航运17船次,出口矿石5883吨;1956年出口矿产品8504吨,总值2365万卢布。在出口的商品中,除了矿产品占84.2%外,畜产品占了第二大比率,占11.8%,食品类占4%。在二十世纪中叶,为极度困难的新中国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如今,布尔津县城还有一些老人能说起与苏联通航的那些事。当时,经常驶入布尔津港的苏联轮船每艘载重在60~600吨之间。这些船的动力装置既有蒸汽机,也有柴油机,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条船名叫“聂维尔维叶里夫斯基海军上将号”。


    为保证港口生产有效运行,只要苏联的船只一到,汽笛一响,布尔津各个单位的干部职工都要迅速赶往码头,加班加点装卸货物。


    码头货物装卸是严格按照计时定额的:汽油每小时20吨,柴油每小时18吨,矿石每昼夜400吨。当时一吨货物的装运费在1元左右,相当于现在的100元。超额完成,苏方给予奖励,完不成定额需交纳罚款。最繁忙时,港口人力不够,除了雇佣当地群众外,布尔津县委、县政府还要抽调人员来参加装卸。


    河道里的船只桅杆高耸,帆影重叠,码头上人来车往,河里油轮的汽笛声和岸上汽车的马达声、装卸工人的号子声、商贩们的吆喝声,白天黑夜地喧嚣不止。


    1944年间,定居在布尔津的俄罗斯人达到1657人,占到当时布尔津总人口的10.8%,一度成为布尔津县的第二大民族。热情豪放的俄罗斯人和当地人融合在了一起。从1962年开始,定居在布尔津的俄罗斯人陆续举家回迁。后来,持续了60多年的额尔齐斯河中苏航运于1962年宣告中断。


    如今,在布尔津县城沿着额尔齐斯河旁的河滨路可以看到三座俄式建筑风格的建筑临河屹立,其中一座就是中苏航运纪念馆(苏联领事馆驻布尔津办事处),另两座是中苏合营有色金属公司布尔津转运站和办事处招待所。2018年,布尔津县苏联航运办事处旧址及中苏通航码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生命之河

    额尔齐斯河水量充沛,滋润着阿勒泰11.7万平方千米的沃土,森林茂密,碧草如毡。


    有意思的是,牧民每年形成的牧道,皆是南至准噶尔盆地腹地,北达阿尔泰山地深处。这些牧道走向与源出阿尔泰山西南坡的额尔齐斯河各条支流相吻合,流向一致,间隔均匀,相互平行,皆从北侧注入干流,宛如一把以额尔齐斯河干流为梳背的“水梳”,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梳状水系。


    额尔齐斯河的润泽,使得阿勒泰成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人民富足的富庶之地。


    额尔齐斯河一年之中有近五个月的封冰期,哲罗鲑、西伯利亚鲟、梭鲈、河鲈、白斑狗鱼等十多种天然野生冷水鱼在这里找到了家。据统计,流域鱼类多达35种。


    如今,为了保护额尔齐斯河的鱼类,阿勒泰地区近年公布了史上最严格的禁渔令,把季节性禁渔变为全年禁渔。按照这一禁令,额尔齐斯河中方境内的河段水域,全年禁止一切垂钓、捕捞行为,同时禁止销售、收购在禁渔期间捕捞的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