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 石 成 像——《天山眸子》创作谈-全民阅读

领导关怀
活动荟萃
活动荟萃
精彩瞬间
全民阅读

凿 石 成 像——《天山眸子》创作谈-全民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剪影

凿 石 成 像——《天山眸子》创作谈

    详细说明


    陈平,汉族,1948年出生于新疆喀什伽师县。1964年新疆兵团农一师四管处前进中学毕业,在喀什农三师四十二团参加工作,当农工、测工,任教师、基建参谋等。1982年调喀什农三师师部,任宣传处副处长,文联主席。新疆电大中文系毕业。1997年调乌鲁木齐,任新疆建设兵团史志办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新疆兵团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兵团作家协会理事。个人专著:《农三师民间文学集成》、《走过喀什》、《大漠足音》、《拓荒者》、《昆仑岁月》。 

    有位西方哲人说,最优秀的雕塑家高明之处是懂得把石材多余的部分去掉。

         

    这句话富有哲理——在雕塑家心中塑像已经成竹在胸了。


    古稀之年,我的新疆生活史就是一块大石材,我的锤头和钢凿是笔和电脑键盘。回忆,沉淀,思考,激动,一笔一划,一锤一击,去掉石材“多余的部分”,终于修成正果——散文集《天山眸子》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了。


    _


    _


    _


    _


    _


    我的这块“石材”色彩斑斓,质地复杂——

    先说我从事过的工作。农工,测工,工宣队员,统计员,教师,技术员,基建参谋,师新闻干事,宣传处副处长,文联主席;最后一站在兵团史志办退休。

          

    再说我接触的团场的人:进疆部队老兵,起义士兵,东北义勇军老兵,自流人员,农场子弟,京津沪浙支边青年,内地农村支青,“右派”,刑满释放等等,太多了,有的人说不清其来历。还曾经近距离与维吾尔人生活在一起。

          

    还有重要的一点,我走过的地方:出生喀什伽师县,生长在岳普湖县一个叫木华里的军垦农场。在那里生活二十二年,除了1968年随母亲探亲去了一趟兰州,基本没有出过喀什地区。1982年调农三师师部工作,进了新疆第二大城市喀什。在师部工作十五年跑遍了天山南北新疆兵团垦区。1997年,调到乌鲁木齐兵团机关工作,十年中开会学习,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退休后平生唯一一次出国,在澳大利亚住了两个月。“天山眸子”也算见过一点世面。

         

    我退休时新疆工龄45年。最后十年在兵团史志办工作。工作轻松,闲暇时多。兵团农场有个不被人注意的现象:没有人管的地方可以种自留地。我悄悄开始种“自留地”——写散文。兵团的文艺刊物《绿洲》刊登了我的几篇纪实散文,编辑鼓励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好景不长。换了编辑。新编辑传言说“老陈不会写散文,只会讲故事。”闻言大喜:“讲故事”也是本事啊!四大名著不都是“讲故事”吗!

          

    我就从“讲故事”出发抡起锤子敲打凿子开始去除“石料”的多余部分。

          

    首先是人。在我接触的无数人中选中几个别人没有接触过的人。《维吾尔族老黄埔》记载了与家父黄埔十八期同班的维吾尔族军人玉素甫老人三代友情。玉素甫老人是最早一批黄埔军校维吾尔族学员。也是黄埔军校成都分校骑兵科唯一的维吾尔族学员。《和田寻刀》只是与那位腿有残疾的维吾尔族老铁匠一面之交,买了几把精致小刀,我居然在“玉都”街头发出感叹:“和田不缺玉而是缺发现比玉更珍贵的东西······”。


    《路遇阿米娜》也是在火车上偶然相遇年轻女列车员,知道了她的母亲——一位上海女支青嫁给维吾尔族“接受再教育大学生”的凄美故事。《石河子有个王飞》只写了他的一件事,这个人物就会使读者难忘。《东北人东北松》也只写了一个普通抗日义勇军老兵一件小事,引发我在长春的深深感慨。我主张写人要用中国画的笔法:重在神似,重在细节,以典型情节彰显人物特性。要“一咏三叹”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写故事。常说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神”是主题既一条线;故事是珍珠串在这条线上;可以有多个故事表达一个主题。《天涯梦 铁路圆》以喀什至乌鲁木齐铁路建设史为“神”,讲了一系列的故事而且是独特的,感人的故事。时间跨度一百年,人物众多,最早的人物是大清末期新疆官员上书朝廷建议修新疆铁路。大背景是喀什至乌市三千里旅途,南疆百万各族老百姓盼铁路,穿插我本人奔波于这天路上的见闻。《我的伤疤》从我十七岁割麦子镰刀砍伤了腿留下伤疤落笔,写了我的团长,师长的伤疤,进而引申老八路的伤疤故事。文章在新浪微博阅读量达一百二十多万。《重游图木舒克》开头是民间故事,传说,接着写唐王城遗址,四十姑娘坟,刀郎人的民俗故事,最后结束是一场热闹的歌舞晚会。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

         

    第三,写游记重在新的感悟,新的视角,情景交融,不蔓不枝。《伪满皇宫游记》是按照参观顺序,把一个个历史故事串起来,把我的眼睛借给读者,把我记忆的故事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共鸣。《一束阳光照杜甫》构思视角新颖:成都杜甫草堂许多人写过,我要写出新意颇费一番心思。那天我去杜甫草堂参观,在杜甫铜像旁边发现一个椭圆形光圈,是从山墙圆窗上射进来的。我懂测量,从光线角度测算大约一个多小时光圈会照在铜像上。我离开铜像去园中游赏,背诵杜诗。最后用光照杜甫铜像结束。可以说所有写杜甫草堂游记的文章没有一个有我这一篇的新颖角度——以光线为切入点。《古龟兹踏青》是把古代传说故事和所见所思结合起来,写出新的风景和新的感悟。读者如亲临现场,耳目一新。《新疆人游澳洲》四篇,分别是风景,见闻,华人,留学生等,穿插历史背景,文章杂而不乱,散而有神,有景有情,引人入胜。唯一遗憾是我不懂英语,没法与当地白人居民交流。特别之处,我用新疆人的眼光看澳洲,吃水果想新疆,看风景想新疆,甚至几次唱“天山脚下有着我可爱的家乡,当我离开她的时候,好像哈密瓜断了瓜秧······”。《寻于谦祠》《景山听歌》是只写一件小事,写个人经历的独特的故事,因为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没法去写——也不敢写,只有“小处落笔,深处开掘;漫笔小我,蕴含大我”。

          

    第四,写我个人经历的故事和感悟。《我的求学之路》记载我坐马车走三天上学的经历。《我与“恰玛古”》写了我们那一代人在三年困难时期的故事,充满独特的新疆味道。有一次我从昆仑山下走过,知道一个小山村叫“努尔村”。“努尔”是光明之意,来自传说。古代曾经刮了七天七夜沙尘暴,人们等沙尘暴停了从天窗爬出来,对着东方日出齐声喊“努尔!努尔!”由此我想起沙尘暴里,我曾经寻找母亲,于是,有了一篇《沙尘暴  努尔村》发出呼吁: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我的家乡我的胃》是围绕维吾尔族谚语“一个人的家乡在他的胃里”展开写的;把我对家乡新疆的爱通过一系列美食表达出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寻常茶话》把我对生活的态度借助茶来叙述,寓深沉于平淡之中。我在喀什曾经为著名作家余秋雨,陆天明当过导游,有感而发《余秋雨在喀什》《陆天明在喀什》。为适应网上阅读习惯,文章短而精,点到为止。两篇结束时紧扣两位作家的文章:一是“我们是飞天的后人”;一是“我们也吞了龙珠奔向人民的大海”,文虽止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第五,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馕与爱情共久长》写了一个故事:塔什库尔干河水流湍急,没有桥梁。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隔着河放羊。小伙子没有上过学,不会写情书,就唱山歌表达爱意。姑娘没有回音。小伙子站在高高河岸上,用力扔过去一个头巾裹着的包,姑娘打开是一块玉石和一盒火柴。不久,姑娘也扔回来一个包,小伙子打开是一个馕和一块酸奶疙瘩。小伙子狂喜——小伙子的“情书”是:我对你的爱像玉石一样纯洁,像火柴一样一碰就燃烧。姑娘的回信是:我们的生活将会像馕和酸奶疙瘩一样香甜幸福。正好国家在河上建设一座桥梁,通车时小伙子和姑娘的婚礼热闹举行。在这篇文章中,馕已经不仅仅是食物,而且是传递爱情的神箭。《导游喀什大巴扎》不单单介绍特色商品,而是把民俗民风,传说故事纳入其中,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喀什是瓜果歌舞之乡;四季有瓜果。怎么写?我在喀什住房在马路边,紧靠农贸市场。那时喀什还没有电动车,用毛驴车运输瓜果。常常天蒙蒙亮,马路上就传来毛驴车声,运来各种瓜果。我的灵感突发,文章题目《故城蹄声》,用“蹄声”把喀什瓜果“串起来”写,有声有色有味儿。《老秤》《雪中猎兔酋马克》《羊大为美话巴楚》或一人一事,或一物一事,都是拍微电影的好素材。《喀什人侃上海人》看似漫散,实则紧凑;看似平淡,实则深沉;看似写现实,实则显历史。


    _


    _


    _


    _


    _

          

    文章不怕千次磨,雕塑不怕锤与凿。中国散文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要想写好散文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我以新疆生活七十年的经历,感悟,思考写成《天山眸子》,以七十年的岁月当锤头,凿子,凿成了这座塑像。成功与否,全在读者。

          

    艾青诗:为什麽我的眼睛总是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太深太深。


    我蘸着泪水和心中燃烧的爱情,奉献给世界一双饱经风霜的《天山眸子》······

    (图| 陈平老师(左)给书香天山总经理陆开武(右)赠送《天山眸子》)


    下一条: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