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读书人物:阅读丰盈着人生

十大读书人物:阅读丰盈着人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十大读书人物:阅读丰盈着人生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作者: xjyuedu * 发表时间: 2020-07-30 15:48:00 * 浏览: 10


曹中希:快递员的读书业绩


  曹中希1964年生于山东临沂费县薛庄镇,1986年高考落榜,但曹中希热爱读书的心,却从没改变。经多方筹措资金,他在薛庄镇开办“沂蒙书画社”。在那个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年代,文化市场上的图书多以生活方面内容居多,社科、艺术、少儿等方面较少。为了更加全面地阅读,他去了很多图书市场,在临沂批发城购买了世界名著等书籍。他在村里办了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引导大家科学种田。


  2000年,36岁的曹中希来北京后,换了几份工作,最终负责北京师范大学的快递收发业务。这不仅为他读书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也让他写诗的爱好得以施展。2012年,曹中希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几年,曹中希和北师大的师生一起投身公益,参与了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华爱心联盟等组织的公益项目。他充分利用圆通和老曹工作室的平台,与北师大历史学院、工商与管理学院等院系合作,为贵州毕节、遵义,四川凉山、盐源等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等40余吨。


  他还利用每年毕业季的学校“跳蚤市场”,购得书籍千余册,用于捐助农村图书室建设,带动更多的青年读书学习。2014年,曹中希获评“北京榜样人物”。

  

    樊登:以一己之力创读书品牌


  2013年,樊登和3位好友在西安共同发起“樊登读书会”(后更名“樊登读书”),立志以推广阅读为业。


  “樊登读书”一路走来,从最初西安每年上百场线下读书活动,发展到如今全国每周数百场活动。樊登选讲的书,围绕创业、亲子、情感、生活……有最近上热销榜的新书,也有百年的经典老书。截至2019年4月,樊登读书注册用户已超过1600万人,影响阅读人群超过1亿人,樊登读书APP累计收听超过12亿次,收听时长已超过600亿分钟,举办线下读书分享活动10万余场。全球设立线下授权机构超过4200家,并设立了超过200家线下樊登书店,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服务。


  樊登认为,学习与阅读有许多的方式,他不希望自己取代阅读的作用,只是将学者先贤们的理论客观地呈现出来,至于接触到这一契机的读者能否爱上某本书并从中学到什么,还要靠对方的独立思考。


  樊登和他的“樊登读书”一起,也在为爱心事业而积极践行着。从创立之初,他们就坚持向乡村小学捐助图书物资等。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超过100家爱心图书室,让更多孩子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樊登读书还向广大农民工朋友免费发放听书卡,在知识助力脱贫攻坚的路上,也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郭恒勋:“日记大王”60年的坚持


  山西省阳城县退休干部郭恒勋嗜书如命,他爱书、买书,藏书达两万余册,他抄书、背书、著书、出书、捐书、赠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撰写读书札记50多卷,制作剪报50本,至今已出版发行文学著作12部。


  郭恒勋被誉为“日记大王”。他清楚地记得,那是1958年9月2日,上初中的第二天,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对全班同学说:“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从写日记开始。”就是记住了这一句话,郭恒勋写日记整整坚持了60年。60年,从来没有空缺一天,间隔一天。1100余卷3000余万言的日记、笔筒里留存的写秃的300多支毛笔、用废的150支钢笔,见证了他的坚持。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郭恒勋珍藏的60年所写的日记,如果按页码将纸张排列,足有50公里长。


  2003年郭恒勋退休后,当即加入阳城县关工委“五老”志愿者行列,以实际行动引导更多青少年读书圆梦。每出版一部书,郭恒勋都要为青少年捐赠500本图书,每到一处演讲,他都会捐赠几十本至上百本。郭恒勋还以个人名义自费培训青年作者,为其提供文学交流平台。2016年,他发起组织的“百家诗风”和“中华山文学社”,已分别吸纳青年作者350人和210人。


  近几年,郭恒勋被授予“中国日记十大杰出人物”“山西省十大藏书家”“山西最美读书人”等荣誉称号。

  

    刘石江:一位农村文化守护人的执着


  刘石江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974年高中毕业后,因酷爱读书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于1974年8月创办了全宁德地区第一家农民书屋,从此他就与文字图书为伍,默默付出。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实施,刘石江的书屋成为该村重点建设的农家书屋。


  书屋创办伊始,为了买书,身无分文的他在父亲的同意下,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卖了,又向生产队借了400元,就这样带着600元,他到城关买了1000多册书,并添置了书架、桌子、椅子等,再腾出一间屋子整出一个小书屋,平日每天下午至晚上开放8小时,农闲及节假日则全天开放。


  后来,随着书屋在村里越来越受欢迎,刘石江又腾出自家街边的两间店面和4个房间,并将家中积蓄全数投入书屋建设中,扩大书屋规模,增设报刊阅览室、乡情教育室等文化设施,供乡亲们使用。


  在书籍的陪伴下,刘石江不断积累着知识,用先进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武装头脑。这45年里,刘石江多次被评为中央、省、市、县先进人物:2016年度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8”一季度网络感动人物称号,2013年宁德市十佳宣传文化志愿者,以及寿宁县广播电视先进工作者等。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高中生逐渐成长为一名知识丰富的优秀农民,得益于他一直坚守着阅读的初心。

  

    杨云宝:双目几近失明仍读书不辍


  杨云宝小时候是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10岁就戴上了300度的近视眼镜。他18岁高中毕业时,祼眼视力仅有0.1,700度的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经过4年大学苦读,杨云宝以优良成绩毕业,被分配到蒙自师范专科学校教书,眼镜度数也升到了1000度。


  出于对读书欲罢不能的酷爱,1990年杨云宝主动放弃了云南省委党校处级干部的身份,调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工作。从此,读书成了杨云宝职业生涯的主旋律,更令他兴奋的是,因工作关系结识了费孝通、张岱年等学术大师,受他们的影响和指点,杨运宝做出了很多成绩。


  杨云宝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项目,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著作、书评约150万字。他策划组织出版几十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担任责编和组织的图书、音像出版物10余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上百次荣获省部级优秀图书奖。杨云宝个人荣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全国中青年优秀编辑奖”等奖励。


  到2014年,杨云宝视力为0.04,配镜2600度,双目几近失明,但他无怨无悔,“活着就是为了读书,为了更多地阅读须长久健康地活着”。

 

    杜权成:书香从小家飘向大家


  杜权成夫妇俩都是中师毕业后,分别进修了专科和本科,他们自学书画、写作、摄影、民间文艺等,女儿杜天娇高考成绩优异,并被保研到浙江大学读博士研究生。他们一家都是读书的受益者,也是谷城县的文化之家。


  1992年,杜权成志愿在谷城县最边远的张湾小学支教,为了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27年来,他珍藏书画2400多件、图书3万多册,多方“化缘”,自筹200多万元建立了图书室,免费开放十几年。


  杜权成牵头创办的山茶花文学社,曾获湖北省首届中学生文学社团评比一等奖。他以杜权成图书室为阵地,以文学社为依托,创建了杜老师书友会,发展会员上千人,书友会获得“襄阳市十佳书友会”荣誉。


  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杜权成的图书室作为省级中心农家书屋加强建设,也成为襄阳市图书馆少儿分馆、谷城县图书馆分馆。在谷城县图书馆、残联等部门开展的活动中,杜权成又积极出谋划策,组织了谷城县书友会和残疾书友读书会等活动。此外,该书屋常年为镇内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借阅图书的服务,积极支持学校图书角建设。


  杜权成先后荣获“湖北省推广阅读十佳个人”、“湘鄂赣最美读书人”提名奖等荣誉,其家庭获得“全国书香之家”“湖北省十佳书香家庭”等荣誉。

  

    李冬生:九旬文字匠人的光和热


  正常人一辈子要工作40年左右,安徽出版界离休干部李冬生的职业生涯,却超过了60年。

  从18岁参加地下党算起,李冬生先干了30年文艺工作。1977年,李冬生调到了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开启了30年新闻出版工作。直至1991年离休前,他担任过安徽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安徽省出版总社副总编、《汉语大词典》安徽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离休并不是李冬生职业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他继续担当起报刊和书籍的审读工作,义务负责了两年报刊,后又当专职编审。离休后的李冬生,这一干又是17年。“到了2005年,安徽出版集团成立了,我还审了两年书。后来眼睛实在看不清了,找我审书的人才越来越少。”李冬生回忆起那些年的人和事,即使休息在家,上门讨教的同行、后辈也络绎不绝。


  离休后,李冬生还担任了七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图书评奖委员会成员,审的都是理论性、政治性、学术性强和敏感度高的书。在李冬生的决审把关下,《高士其全集》《宗白华全集》还分别获得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用李冬生自己的话说叫做“读了80多年书,写了60多年书,编了40多年书”。他自信地说,几十年的编书生涯,几乎没有出过一丝差错。他被中国文联授予“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

  

    李尚容:国学文化小传承师的大能量


  2008年1月出生的李尚容,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酷爱读书。日积月累中,她熟记了上千首诗词,种下了国学文化的种子。


  李尚容3岁开始系统地学习国学文化经典书籍,同时还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达数千册。


  7岁时,李尚容参加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面对题目,从容不迫,对答自如,获“诗词达人”称号。节目录制期间,李尚容听闻贵州一所大山里的贫困学校有1600多名学生,却没有一本课外书时,萌生为学校捐书的想法,后在父母帮助下发起众筹,很快为这所学校筹集了价值16万元的图书等物资,并亲自送往学校。除此之外,李尚容还利用自己配音所得,捐助了腾讯“经典书籍助力留守儿童”项目,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读上了国学经典书籍。也是在这一年,李尚容代表天津市小学生参加团中央举办的“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全国国学大赛,以年龄最小者身份最终获得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并荣获二等奖。


  8岁时,李尚容受邀担任《四季古诗词》音频课的主讲。9岁时,李尚容被评为“天津市优秀读书少年”,并成为天津市每年一度的公益活动“学国学诵经典”的代言人,积极参与传播国学文化。


  2019年,李尚容家庭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今年4月,李尚容获得“国学文化传承师”中级职称。

  

    向民志:身残志坚义办农家书屋


  向民志的家乡——湘西泸溪县潭溪镇小陂流村,是位于大山深处的苗族聚居区。小时候,由于双脚的严重畸形和肌肉萎缩,向民志丧失了站立能力,也无法走出大山,只念了5年小学便辍学了,但他并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努力自学,把读书当成生命中的一件乐事。


  在书香的熏陶下,他爱上了写作。特别是2002年以来,向民志拄着双拐,深入花垣、保靖、永顺、龙山等地采风,搜集整理出版了《湘西情歌》和《湘西木叶情歌》两本书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于喜欢读书,他成了村里人的读书楷模。为了更好地给山区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他萌生了在村里建一间图书室的梦想,并于2016年付诸实践。后来,农家书屋工程也将其图书室纳入农家书屋建设,为他配全书屋书籍。


  此外,向民志也成为村里孩子们读书的业余指导员。每年寒暑假,他都组织孩子开展读书活动。2018年春节,他与县图书馆联合,成功举办了“同筑中国梦,共度中国年”读书朗诵比赛,吸引了当地许多孩子参与。


  向民志对读书的热爱在当地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2017年,他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2018年4月,他的家庭被评为2017年湖南省书香之家。

  

    张红星:孜孜不倦普及国学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张红星自幼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文学。通过勤奋读书,张红星从一名食品厂工人成长为全国省市职工教育优秀教师、成人教育学会理事,“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优秀典型。


  张红星每天读书,已经通读“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和古诗文集。他连年荣获国家、省、市的“最佳读者”“特色藏书家”“藏书状元”“读书之家”等多种称号。


  上世纪70年代起,张红星开始在各图书馆评介古代文化,90年代先后进入各高校举办国学课程和讲座。


  退休后,张红星把普及国学看作自己的使命,每年在全国举办公益讲座百场,带动大批读者阅读国学经典。他曾任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华人会客厅》主讲嘉宾,并为全国国学资质考评编写教材并授课,为北大、清华、南开等多所大学和华为等集团讲学数千场,听众达几百万人。因为这些努力,他获得了全球华人国学传播推动大奖。


  张红星创办了《长夜书香》《书斋夜话》等多个广播电视读书节目,举办国学读书大赛,在省市区图书馆和书店主讲系列读书讲座30余年。他出版了《长夜书香·谈经篇》《长夜书香·说史篇》等书籍。


  2018年年底,张红星家庭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