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学校围墙,路走到尽头,草色犹青,天空蔚蓝。转弯,像一张嘴巴,现出通向地底的走道。我们就这样走下去,儿子在前,我跟随着他。
刚满三岁时,医院诊断儿子罹患高功能自闭症。白天,我们将儿子送往托儿所。所长发觉儿子惯常一个人在庭院转圆圈,“像在跟透明人跳起华尔兹”,建议我们找医院检查。检查那天,医院冰冷的仪器间,玻璃闪亮,从外头听不见儿子的哭喊、扭动,必须由我和妻用力抱住儿子的身躯,让护士将塑胶吸盘定着在儿子的发间。
冰凉的触觉,连接絮絮低语的电线,缠绕纠结,记录儿子的脑波,也开启我们这家人与自闭症共存的故事。
脑波报告出来(真像聆听审判的感觉),医师说,幸喜,儿子脑波正常,但仍然需要接受语言治疗,这是长长一辈子的事情,必须这样走下去。儿子会对声音敏感,喜欢看光影变化,发展固着性行为,无法过群体生活,没有明确的主客体概念。还有,医生身体倾前,凝视我与妻的眼神:你们的儿子也不会跟人有目光接触。
“看爸爸的眼睛。”日后,这常是我与儿子对话的开场白。蹲下来,父子眼神同在一条水平线,他的两粒眼瞳迅速转过来,与我的眼睛接触,像触犯禁条般随即弹跳开,完成我的指令、他的“看眼睛”仪式。
“看好了。”儿子的意思是,这样也就够了,一点也不能贪心。我轻拍儿子的胸部,心跳平抚,牵起手,走这条回家的路。像马戏团的进场,父与子的行列,我跟随他。
后来,我们也常走进语言的迷宫里,意识的庄严嬉戏,生命的一场捉迷藏。感觉路真的已走到尽头,再绕,又会回到起点。第一次,要儿子学会分清楚我、你、他的用法,首先指着自己鼻子:“我是爸爸,说一遍。”他重复,也指着自己鼻子:“我是爸爸。”不对,指着他的鼻子:“你是儿子,说一遍。”他也指着我鼻子:“你是儿子。”
始终没有提起这件事,当作父子间的秘密、闭锁的心事。或许他从不知道那天在医院的回廊,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但我想他是有感应的,从此以后,回家的路上、马戏团的行列,偶尔悄悄停下脚步,像唱针离开回转的留声机,儿子总会警觉地转头望我,踅回来紧紧牵我的手,催我继续前进,表情沉默而幸福。我该如何形容这样的幸福呢?我胆敢扰乱宇宙吗?想起阿基米德的比喻,他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把地球撬起来。总想象在这条回家的路上,儿子的书包扛在肩上,所有的水塔开始转动,排水沟里的小宇宙,所有的风车,跟随着风的指挥,于是,我也可以窥见那个悬浮在无穷空间的点、巨大的负担,也让我把地球撬起来吧。
而苍天在上,命运之神陪伴在侧,前头行进的儿子停下来,绕回我的面前。蹲下,我的视线对着他的视线,卡农曲般的音调,儿子说:“你是爸爸,我是子王。”先别管名词吧,这次,他终于说对了主语的用法。我的,你的,他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实在,一道呼吸,一阵神秘的回音,就足够扰乱宇宙。这是属于他的童话,想象的宇宙风景里,星球碰撞,银河缭乱,他是运转的恒星,宇宙的中心点,与透明人跳起的一支华尔兹。
“那么,我必定是你的臣,你的民。”我望着他,深深地看进灵魂深处,等待自闭症的城堡,轻轻地开启一扇门,“上苍必然会赐福给我们的。”他看着我的眼睛,点头。马戏团的行列,宇宙的一角,我们继续前进。